中國保持社會經濟發展與國際能源合作的條件關係

許智明博士發表於「大公報」

(2006-11-22)

 

自石油成爲世界第一大能源之後,石油經已成為世界列強競相爭奪的重要目標,石油是影響世界政治和經濟的重要因素,石油安全是當今世界各國面臨的共同問題。因此中國積極地參與國際能源的競爭和合作,是中國維繫社會經濟發展和保障其巿場油氣供應的必由之路。

 

中國的能源困境及挑戰

中國在世界能源資源蘊藏分布中尚算豐富,中國既是世界能源生產大國,也是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能源和石油消費國。1992年之前中國還是石油出口國,隨着中國改革和經濟發展的進一步深入,耗能企業不斷增加,同時也不斷吸引眾多的外資企業來華投資,今日的中國已成為名符其實的「世界工廠」。中國於1993年起轉變為石油進口國之後,能源消耗不斷趨升,至2005年中國對外石油依存度已經上升為42.9%。按照2020年中國經濟翻兩番計算,屆時中國石油的對外依存度將達到或超過60%。事實上,要讓中國以其本國有限的油氣資源,來滿足中國經濟發展和「世界工廠」對能源不斷增長的需求,既不現實,也不合理,因此中國必須進行國際資源的合作,參與國際資源的經營競爭,以滿足中國經濟發展和巿場需要,應對世界經濟穩定發展的嚴峻挑戰。在未來的十年內,中國如未能在國際間掌握其巿場所需油氣量的供應條件保障,其經濟發展的主動權將受到石油供應緊缺帶來的直接衝擊和威脅。沒有能源資源的有力支撐,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無從談起。

 

石油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無可替代

石油,的確是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命脈」,它牽動着眾多國家的戰略「神經」。石油工業既是一個有暴利可圖的行業,也是人類工業革命的動力,它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無可替代。

據不完全統計,歐佩克國家從2002年至2006年的石油收入接近18,000億美元,平均每年3,000億美元,這類國家實施的是石油財政,花的是石油美元;即使是石油消費國及其相關企業,也能因經手石油而掙到更多的錢。《財富》(Fortune)雜誌於4月初公佈的2006年全美500強企業排行榜中,不但有3家石油公司擠入前十名,石油業巨頭埃克森--美孚[Exxon Mobil]還以近3,400億美元的年營業收入,360億美元的利潤,不僅在美國企業史上前無古人,甚至超過《財富》500強榜上排名第2至第5位企業的獲利總和;埃克森-美孚在2005年的市價總值就高達3,750億美元,它擁有的能源儲備橫跨全球六大洲,每天其石油和天然氣的產量比世界上產油最多的國家之一的科威特還要高一倍。

利用石油資源,有的國家在幾年內即可暴富。俄羅斯是一個石油儲量豐富的資源大國,2005年,俄羅斯的石油出口增加到2.2億噸左右,令到俄國全年「石油美元」收入超過900億美元,貿易順差增加到1,000億美元左右,其外匯儲備將在今年底達到2,000億美元左右。俄羅斯政府不僅在2005年上半年提前償還了巴黎俱樂部150億美元債務,而且於2006年8月又提前償還了237.37億美元債務,俄羅斯已經償還了包括前蘇聯留給它的全部債務的95%。有分析認為,上個世紀90年代,俄國經濟連續數年呈兩位數的負增長,GDP總量萎縮了55%而沒有導致經濟崩潰,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靠出賣石油換回大量外匯而得以支撐。

中國的石油公司也是中國的最大納稅大戶,更是中國巿場最大的獲利者。2005年中國稅收收入達到30,866億元人民幣(不包括關稅和農業稅),石油化工類企業共有55家進入納稅百强,其納稅總額為1397.87億元人民幣。前10名納稅大戶中,有7家企業與油氣有關。其中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以314.66億元雄居榜首;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175.32億元人民幣,位居第二。中國在香港上市的中石油(0857),2005年的浄利潤總額達1,333.6億元人民幣,是亞洲最賺錢的公司;同樣在香港上巿的中石化(0386)和中海油(0883)去年淨利潤分別為395.58億元人民幣和253.23億元人民幣,中國石油領域「三巨頭」對國民經濟的影響和作用可見一斑。

 

中國應積極參與國際能源的合作

在當今國際石油資源角逐中,能源外交是必不可少的。國際間經濟發達國家的石油外交頗具特色:美國鼓勵大公司搶佔資源戰略,確保其既得國際間的油氣利益,以軍事為後盾,構建自己的石油帝國;日本是官商結合,金錢舖路,靈活滲透,以佔有國際資源為最終目的;俄羅斯則緊握其油氣資源左右逢源,謀建第二歐佩克。中國作為「世界工廠」全球化的一員,對石油的需求是全世界的問題。只有中國相應地參與全球石油勘探開發經營,更有效地融入全球石油安全保障體系,才能確保中國及全球的經濟利益。因此,積極並務實地開展石油外交,讓世界認識到中國的石油需求是全球經濟發展的一個組成部份,通過互信合作共同解決中國及世界面臨的能源問題,是增加全球石油資源的供應和保障自身需求安全的戰略重點。中國則應與油源國進行投資合作,以市場優勢積極爭取資源合作的主導權,以政府的經濟援助和合作計劃,配合國營油企的海外能源投資合作,爭取國際油源與中國巿場直接對接的「雙贏」,以有力的石油外交來提高獲取國際油氣資源相應份額的安全系數,在國際間打造出中國巿場海外油源生產供應的補給基地。

馬達加斯加共和國總統顧問、國家礦業與戰略工業署署長埃利塞‧拉沙卡(中)陪同中聯石化主席、香港國際投資總商會會長許智明博士(左)和中石油東方地球物理國際業務部經理李曉光右)乘直升機考察馬達加斯加石油區塊。

 

中國面臨尋求國際能源的競爭

中國企業走向國際巿場的嚐試決非是一帆風順的。美國政客把能源爭奪視為中美關係中潛在的「衝突源」,甚至認為:20世紀最大的衝突是美國和蘇聯的軍備競賽,21世紀最大的衝突就是中美之間對能源的爭奪;中國和日本在國家石油安全戰略方面存在著激烈的競爭關係,在東海領海權屬問題上所存在的爭議,令中日能源爭奪更表面化。中國近年石油進口來源的多元化供應,打破世界能源原有格局的利益分配結構;中國龐大的石油需求,弱化了原有能源進口國的談判能力。中國與石油出口國的友好交往,被某些軍事、經濟強國視為對其傳統地緣政治利益的侵犯和對其核心利益的威脅。因此,從中國國營油企進行國際能源投資經營時,在海外收購油田及油企而出現「價高者不得」的事實,足以證明中國在實施國際油源投資經營被西方大國和經濟競爭對手惡意針對,這是值得中國政府思考和認真應對的。

中國海外能源拓展應以亞非拉國家為合作對象:近年中國與俄羅斯、伊朗、哈薩克斯坦、緬甸、印尼等國的政府達成購油和舖設輸油管等合作協議;中國與「上海合作組織」的六個成員國在能源領域合作的展開,這均是基於提升相互之間經濟方面的互補合作,爭取能源目標十分明顯。中國的近鄰俄羅斯,2005年對華出口石油760萬噸,2006年對中國出口的石油總量將達到1,180萬噸,低於年初預計的1,500萬噸的目標。這是基於俄羅斯的出口戰略,也基於通過鐵路運輸能力等條件的制約,俄羅斯對中國的石油出口只能維持相對穩定的水平,卻未能滿足和保障中國巿場對外國進口石油的需求。除非中俄「安大線」的舖設完成,俄羅斯對中國的石油供應才有突破的可能,基於中俄發展關係的歷史和合作現狀,俄羅斯與中國在能源領域合作的形式不會有更大的改變,俄羅斯不可能讓中國國企投資控股俄羅斯油企或使俄羅斯成為中國主導的油源生產供應的海外基地,所以中國政府在俄羅斯再投資實施更多的能源開發經營計劃,最終都將是徒勞無功,因為種種跡象表明:俄羅斯不會向外國企業,包括中國企業開放其能源項目的控制權。

中國應突出將非洲國家作為能源合作的重點:中國在以亞非拉國家為重點的能源合作對象同時,特別應將非洲國家作為能源合作的重點。非洲石油蘊藏量相當豐富,而且品質優良,提煉成本低。專家預測,到2010年,非洲石油產量在全球總產油量中將達到或超過20%以上,美國今後10年所需的石油,將有25%來自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

因此中國發展與非洲國家的合作關係,同樣也面臨著爭取非洲國家的國際競爭:美國為確保安全的能源供應,依靠海外數百個軍事基地,控制全球石油戰略樞紐、輸油管線和海上運輸線的安全。今年更設立非洲美軍司令部,推行強硬的「霸權主義」,這均與爭奪非洲石油資源有關;日本也在非洲積極活動,不僅有眾多「財大氣粗」的日本企業積極投資收購礦產、油氣資源項目,而且日本政府更在非洲地區增設200個使領館,並通過經濟援助的物質拉攏而取得非洲各國更多的資源控制權。


中聯石化主席、香港國際投資總商會會長許智明博士(左)和馬達加斯加共和國總統顧問、國家礦業與戰略工業署署長埃利塞‧拉沙卡(中),中石油東方地球物理國際業務部經理李曉光(右)在馬達加斯加石油區塊鑽井現場。

 

中國加強與非洲國家的友好關係,也有「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新中國在對外交往和合作史上,中非之間反帝反殖民的經歷相同,政治立場與原則相近,雙邊合作關係良好,中非兄弟情誼深厚。為確保未來中國巿場有足夠能源供應,中非的交往與合作,現已從過往單純的經濟援助與政治支持關係,轉化為大規模、多領域雙方共同參與的經濟合作模式。

信守合同、誠實經商是中非合作深化的保證:目前,非洲正處於「中國熱」,非洲巿場對中國產品無任歡迎,中國企業也大批大批地將眾多的中國產品以廉價的優勢搶佔非洲巿場,為了維護這種合作關係並使之不斷地穩固發展,中國政府有責任監督涉外企業輸出技術設備、產品的質量和售後服務,涉外企業也必須信守合同,保證履約的嚴肅性,以堅持和保證中國對非洲國家一直以來的誠實守信而贏取非洲人民對中國的信任,這才是深化中非合作順利進行的重要保證。

如中國政府對出口非洲產品不把好質量關,讓某些「倒爺」的偽劣產品進入非洲,就可能步中國產品進入俄羅斯巿場的後塵:中國產品剛進入俄羅斯巿場時,中國產品以價廉、物美、質優而大受俄羅斯巿場歡迎,之後卻因中國政府對輸俄的中國產品質量監管不力,偽劣產品充斥,導致俄國人對中國產品的信心盡失,要恢復俄羅斯人對中國產品的信心將要付出更大的代價。如中國政府現在不把好輸非企業及產品的質量關,一定會影響到中國在非洲人民心目中的形象,最終導致中國失去非洲巿場,包括能源巿場。

去年,中國進口的石油當中有30%是來自非洲,今年相信將會達到40%,其中非洲蘇丹已成為中國進口石油的主要供應國之一;中國國營油企對非洲尼日利亞海上油田的收購就耗資數十億美元,但目前中非能源合作的形式,只局限於投資參股。中方應設法深化合作的目標就是要取得石油資源的控股權,並且將中非能源合作的項目拓展到建設綜合石化基地,包括煉油廠、油碼頭、儲油庫等配套設備和設施,才能達到中國於非洲打造投資能源生產供應基地的條件,保障中國「世界工廠」油氣安全供應的目的,達至亞非拉能源直接與中國巿場結合的「雙贏」局面。

隨著「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的成功召開及「北京宣言」的簽定,中非合作從原單一經援政治互助,推至大規模、全方位、雙方共同參與的投資經營和全面的經濟合作關係,進入了政治平等互信、經濟合作共贏、文化交流互鑒的新型戰略夥伴關係時代。擁有13億人口的中國與擁有8億人口的非洲緊密合作,將形成一個龐大的經濟市場。中國政府有必要及時組成專職機構指導、監督、管理和落實中非有關合作目標。中國政府如能對其企業在非洲項目作出有效的指導和監管,使這些華資企業能尊重投資地非洲國家的文化並信守商業承諾,保證工程和產品質量時,中非的友好合作關係才能保持和發展,中國才能有機會和條件在非洲投資控股相關能源項目,並打造成為中國主導的海外能源供應非洲基地。


鑽井技術人員在馬達加斯加石油區塊地下打出了原油。

 

中國應借鑑外國保障石油供應的成功經驗和政策

要保障中國石油供應安全,最根本的需要是建立完善的石油巿場,建立穩固而持久的海外石油基地。在這方面一些西方國家和石油需求大國有許多經驗和政策值得中國借鏡。

實施石油戰略全民化模式:實施中國石油企業走向國際的發展戰略,是尋找世界石油資源途徑之一。一些國家就是通過支持、鼓勵民間企業,私人資本參與國際石油資源開發,建立海外長期的石油生產供應基地,穩定地獲取油源的。如海外份額油掌握得越多,則利用國外石油資源的主動權就越大。中國也應通過國家授權投資的機構和國家控股公司,如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這類「上下游、內外貿、產銷一體化」的特大型國營石油石化企業集團,積極地加大和加快向海外能源項目的投資,及時掌握國際間有限的油氣資源開發經營的主動權,這對中國今後巿場的發展才有相應保障。但正因為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官方背景深厚,常成為事倍功半的包袱,無法形成完全的巿場競爭機制而影響著中國國營油企的投資成本和經營效率,僅憑中國國營油企在國際巿場上「孤軍作戰」,必然影響中國海外油氣的掌控比重和項目投資的整體效益。

戰後的日本,在海外市場爭奪資源過程中,「石油工團」是最重要的一支生力軍。它雖然屬民間組織,但政府出資設立,具體承擔國家戰略石油儲備任務和支援民間企業的石油儲備業務。聯合組織若干日本企業共同對外,在交易中彰現海外資源開發中的競爭實力。即使是美國,石油公司也呈現多樣化,既有許多本土和國外的大型石油公司,也有一些中型石油公司,還有占比重相當大的小型公司,積極利用外部資源,以利於在不同層面取得海外石油資源,為其國家經濟發展服務。目前,在國際能源的掌控和支配中,美國相關企業已實際掌握了國際石油的50%以上,在世界各地均有美國企業掌控的油田,所以,美國現經已悄悄地將其戰略石油相當於158天的淨進口儲量,顯著調低為60天的淨進口儲量,總儲備價值僅為41億美元。因為現在美國已通過其企業在世界各地的油田和儲油設施,足以控制和調動國際油源來保障美國的石油供應和安全,而再無需在美國本土大量儲油。

開展「民間外交」,鼓勵民營油企走向國際:借鑒美日石油戰略企業全民化的模式,中國政府在組織數家大型國營石油企業積極落實「走出去」戰略的同時,鼓勵中國民營企業參與全球能源開發,將資源開發的領域延伸到海外的每個角落,通過中國本土企業增加投資國際能源項目對中國巿場的供給,保障中國巿場和「世界工廠」對能源的需求,將是中國能源企業進入全球化新紀元的標志。

事實上,中國民企具非政府國營企業的靈活性,採取民間外交的方式,能更積極並有效地在海外投資參與進入國際間油氣資源,參與國際能源項目的經營活動。香港國際投資總商會所屬會員企業與俄羅斯石油公司建立了緊密的業務關繫,並與馬達加斯加共和國政府簽署了該國2104石油區塊和3113石油區塊石油天然氣產品分成合同,取得了該國28,000多平方公里地域100%的油氣勘探及開采經營權,至今油田開發工程進展令人滿意,根據石油勘探機構評估報告,上述石油區塊的遠景資源量達34.5億噸,預期將能掌握理想的油氣資源。

扶助中國民營企業參與海外油氣資源投資:在海外資源的投資開發中,日本事實上形成了「政府搭台,企業唱戲」的格局。日本政府還推行海外礦產勘查補貼計劃和貸款支持計劃,對國內企業從事海外資源開發提供資助或貸款擔保支持。美國政府則通政府采購、減稅、產業支助、信貸和加速折舊等政策,積極支持參與石油資源戰略產業的企業發展,而中國至今卻未曾有任何支持民企進入國際能源開發巿場的操作計劃和成功實踐。

美日政府這些行之有效扶持企業實施國際資源經營的措施,也可以為中國政府向民營企業、民間商會機構提供政策支持作為借鑒。另外,為落實上述戰略,中國政府應鼓勵國營大型石油企業,利用其技術和人才優勢,爲民企的海外油氣開發項目提供全面的技術支援和管理服務;中國政府職能部門應逐步調整政策,實現實質性的資本輸出政策鬆動,為民營企業走向國際能源巿場,制定配套的相關鼓勵政策;中國政府還有必要協調中國油企之間國際業務的合理分工,有序合作,避免惡性競爭。

加強對石油戰略和管理的領導:結合中國實際現狀,在完善國家能源和國家石油管理體制和立法方面,美國的管理經驗是值得中國借鑒的。因為石油是非常特殊的戰略資源,對該資源的管理涉及石油工業、石油市場、石油對外合作、石油外交等領域,這也是發達國家設立綜合性的管理機構和能源部幷下設能源監管委員會的原因。

在美國,解決國家的「能源問題」是總統的要務,布殊總統成立了一個由副總統切尼牽頭的國家能源政策研究小組,委託其制定一系列美國能源的長期計畫。該小組對美國能源政策進行了審核。由編制有十幾萬人的能源部,設計、制定完善的戰略和各類計劃,指導和監管美國能源的發展,保障其國家的能源供應。

雖然中國政府有一個能源領導小組,是由溫家寶總理擔任組長,由黃菊副總理和曾培炎副總理擔任副組長,由國家發改委馬凱主任擔任領導小組的辦公室主任,但操作空間和效率卻未見令人滿意的成效。當中國有關部門官員向美國同業自豪地表示,中國管能源的只有幾十人時,美國人吃驚得要選他「當下一任美國總統」。應該說目前中國的石油管理機構其職能定位與國家能源綜合管理機構的要求相去甚遠。

中國作為世界上第二大的能源消費國,出於從對能源的戰略意義高度考慮,組建類似于美國能源部的綜合性能源管理機構,一定要在組織上、編制上有新的突破,才能加強管理,加強政策協調,完善能源市場監測和應急機制,促進油氣資源開發,實現能源供應全球化和多元化,確保國家的能源需求得到滿足,適應國際巿場變化的形勢。

創設石油貿易平台,爭取國際石油定價權:中國宜在國際大都巿──香港創設石油交易巿場,為中國巿場取得國際石油的直接供給創造條件。中國政府積極實施「走出去」的戰略,但尋找世界石油資源的另一途徑,是通過石油貿易,從國外直接購買石油及石油產品,即「貿易油」,是利用國外石油資源的主要管道和手段。雖然中國已經是石油生産和消費大國,但石油價格仍存在被動接受國際油價的情況,這與中國的石油生産和消費大國的地位不相匹配。

近年來,中國對石油的需求增長迅猛,今後中國對石油的需求還將持續增長,預計到2020年石油年需求量將超過3億噸,對外進口石油的依存度將超過60%。中國已成為亞洲乃至世界石油的主要進口國,其石油供需情況直接影響到「亞洲基準油價」的確定,中國在亞洲乃至世界的石油市場中應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影響或指標作用。

雖然,目前新加坡仍是與倫敦、迪拜和紐約齊名的世界公認的4大石油交易市場之一,憑藉其石油運輸、倉儲、煉油及位於世界主要區位貿易航綫,同時具有與倫敦和紐約等國際重要貿易中心相互補充的時空優勢,使之成為短期內未能被取代的亞洲石油貿易和定價中心,但隨著中國加入WTO及其市場自由化,許多石油公司將主動與中國建立直接的大宗貿易,爲中國大市場服務,而不再以新加坡爲中轉或交易基地的方式,是完全有可能並可行的。所以利用完全實行市場經濟的優勢,借助中國華南地區具有的石油煉製業的實力,提高和保證油產品質量,不斷拓寬銷售管道,主動掌握和支配更多的油品貿易權,中國應爭取在與新加坡具備競爭優勢條件的香港創設國際石油交易平臺,儘快建立石油期貨市場,充分利用中國國營油企(如中石油、中海油、中石化)已在香港上巿的優勢集資實施;利用香港離島較多的特點建立油碼頭和儲油庫,從而掌握石油産品的主動權,才能使中國在油品價格形成中具有一定的發言權,逐漸擺脫國際軍事和經濟強國對石油的控制和操縱。

綜上所述,作爲當今世界能源主體的石油,是現代社會經濟發展的「血液」,其對社會經濟發展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中國的經濟能否維持可持續發展,石油成為其不可替代的重要元素,因此中國必須高度重視並置身其中,不斷地提高政府掌控油氣的條件和能力,積極地參與國際能源巿場的合作與競爭,在國際上通過投資經營掌控相應的海外油氣資源;在香港創設石油交易和貿易的平台,為中國不斷增加的能源需求打造出保障油氣供給的條件,這將是中國石油戰略的一項重要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