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 灣 紀 行

 

作為「馬蕭競選總部海內外鄉親大聯盟後援總會」的榮譽顧問,日前我又應邀到訪了台灣,會見了台灣領導人馬英九先生和蕭萬長先生,台灣參謀總長、一級上將霍守業先生;金門駐軍總司令陸小榮先生和金門縣議長謝宜璋先生等人。此行台灣的另一個亮點,就是首次到訪了與廈門隔海相望「雞犬之聲相聞」的金門島,參觀了當地的投資環境和軍事設施,親眼目暏「三通」給海峽兩岸的經貿合作、文化交流帶來的發展契機和給人民所帶來的實惠,親身感受到台灣領導人和軍方將領向大陸釋放出的和平相處與互動交流的善意信息,以及台灣民眾架設金門大橋和廈門向金門供應食水的熱切期待。

漫長和解路朝向統一大目標

十二月二十三日下午,本人在台灣「總統府」內,獲台灣領導人馬英九先生的親切接見,如同早前我參加台灣「5。20」就職典禮,聽到他演說時所表達的理念,他一再強調希望兩岸除了經濟關係的正常化外,在國際關係方面,能夠進行外交和解與休兵,減少雙方在國際間的惡性競爭,台灣海峽與國際社會都可以邁向和解。

馬英九先生表示:從20世紀60-70年代,臺灣曾經是亞洲「四小龍」中表現最為優異的經濟體,多項經濟指標名列第一。然而,在李登輝和陳水扁執政任內,由於奉行台獨的「去中國化」政策,經濟卻一路走向衰退,致使台灣現在各項指標均為「四小龍」之末,失去了昔日經濟的活力。2007年台灣的生產總值,第一次被廣東省超過。

他說:經濟搞不好,搞政治怎麼能得人心!所以其走馬上任之後,走訪考察了台灣各地,包括金門等島嶼,着手一百多天的社會調查,決定順應民意,努力改善兩岸關係,降低台海地區的緊張局勢,注重民生和經濟發展,提倡政府繼續與大陸溝通,商談貿易與經貿合作和交通等議題,以求和平穩定,共同發展的目標。

由於國共兩黨都承認自己是中國人,承認一個中國和九二共識,這樣兩岸和平就有了談判的基礎。事實上,馬英九先生執政之後,台灣行政當局在兩岸「大三通」「小三通」方面,取消了台灣民眾往返大陸的限制;在建設的金廈(嶝)大橋和辦理兩岸通水規劃方案上,台灣領導人馬英九先生表示持開放態度。雖然台海兩地民眾真正走到民族和解,兩岸交流正常化,還有很艱辛的路要走,但仍可預見台海兩岸之間的未來,會隨著兩岸關系的密切發展而展現出美好的前景。相信海峽兩岸最終將走向和平統一、共同富裕、共同發展的道路。

昔日戰地金門今日兩岸互動「試驗塲」

從金門看廈門,兩岸間最接近的兩點只有1800米的距離,因內戰遺留的問題,經歷過相互用「炮彈語言」交惡的時代,據說以前金門的戰地氣氛很濃,到處是標語,軍事設施,經濟和民生發展,比廈門差得不是一個檔次。今日的金門戰地氣息卻不覆存在,到處都呈現出充滿經濟發展和對外貿易往來的蓬勃生機,具有濃厚的地方文化特色,保留歷史文化遺跡的金門民俗村和金門的貢糖,金門的石獅子文化又再展現新的活力。同時我們也感覺到金門的老百姓,對大陸同胞的友好,這可能都與兩地漁民之間的往來,或金門人娶了大陸的新娘,過往金門和廈門兩地之間通商的特殊方式,延續了金門與內地的文化聯系,而中華炎黄子孫的血緣、文化、情感,是政治隔閡和軍事對峙所無法割斷的!

我當時就想到,台海兩岸「三通」從廈門、金門這「兩門」開始;兩岸青年人夏令營活動分別在廈門、金門舉辦的,開放大陸居民到台灣旅遊也是從金門開始。金門獨特的地理位置,見證了台海風雲變化,折射兩岸關系發展的軌跡,日後在這個地區構建海峽兩岸經貿金融中心和旅遊渡假區,合力打造世界級經貿金融中心和旅遊目的地的創意中,台灣金門一定具有其特殊的作用和地位。

中國人的覺醒:戰爭無情和平無價

兩岸的緊張對峙之時,這邊福建是前線,那邊金門是戰地。台灣駐軍金門最盛時期兵力一度超過10萬人,構築了數十公里的地下坑道。金門駐軍司令陸小榮先生陪同我參觀軍事設施和地下坑道時告訴我:隨著兩岸關係的友好變化,金門的軍事角色也隨之轉變,金門國防功能再也沒有昔日的敵對作用,駐軍人數已降至五千,火炮發射架都加設了安全保險裝置,防止「擦槍走火」,象徵意義已大於軍事意義。

此行,我獲特別安排參觀了坐落於金門太武山腹軍事核心地帶的地下建築-擎天廳,這是當年台灣前線的最高軍事指揮所,這座號稱連原子彈都炸不倒的「地下金門」,據說為蔣介石先生到前線指揮作戰而修築,竣工後,蔣介石先生在岩壁題字,命名為「擎天廳」藉以勉勵官兵「人定勝天」。

這所曾是軍事上的最高指揮所,相當神秘,大廳長50公尺、寬18公尺、高11公尺,完全沒有用到任何一根樑柱支撐,花崗石的岩壁密度比一般大理石大上三倍,寬廣高大的廳堂可容納千餘人。戰時與其他坑道相連,成為作戰中樞,也可作為醫療及收容所接收傷患軍人。後來則轉作台灣官兵休閒娛樂場部,可欣賞勞軍表演或播放電影。

直至1992年金門終止戰地政務,全面開放觀光,台灣軍方為配合剛起步的金門旅遊事業,特別開放擎天廳讓民眾參觀,1995年間因軍事安全問題不再對外開放。這次是紀念823砲戰50周年紀念而重開,12月29日再度關閉。據駐守將領介紹,我是首位從香港來訪的客人獲准到訪及入內參觀的,使本人深感驚奇及一陣緊張。

當年專門製造空飄氫氣球的台灣軍方心戰基地的「光華園」,位於金門太湖旁,占地一萬餘坪,可放置四千一百七十六枚氫氣瓶。隨着兩岸關係緩和,涵蓋十座地庫的軍事地下坑道,現經已改造成為窖藏陳年高梁酒的地下坑道,六百多罈陳年高梁酒缸矗立在坑道內,對外開放引客參觀,大力推銷金門高梁酒。

兩岸烽火對峙期間,揚名國際的金門地下坑道,在硝煙散盡之後,有些已發揮其「另類功能」。

金門高梁飄香兩岸交流橋梁

台灣有三寶(好山阿里山、好水日月潭、好酒金門高梁酒),因此作為酒友,到了金門,必到酒廠,才不虛此行。若跳過金門的高梁酒文化,可就要被笑是外行了。有幸在金門縣議長謝宜璋先生等人的陪同下,到訪了金門金酒公司,獲董事長李清正先生、總經理王毅民先生的熱情接待。總經理王毅民先生不無自豪地告訴我:金門高梁酒公司每年生產二千萬公升的高梁酒,不僅台灣的餐飲業離不開金門高梁;每年的三大節日每個金門居民均可獲得政府配送的高梁酒,居民均可以自用或是出售。金門高梁透過外銷名揚國際,顯示出金門高梁酒對於金門的意義也非比尋常,一瓶瓶酒的背後都足以撐起金門的經濟。

早期,金門就地取材取用優質的花崗岩岩層水以及當地天然高粱釀造金門高梁酒,完全不須添加香料。因為金門酒廠特有的純糧固態發酵等釀造工藝很難被其他酒廠複製,加上金門酒廠處於戰爭歷史條件下誕生和發展的特有歷程背景,決定了金門高梁酒勢成為兩岸友好合作交流的橋梁。

總經理王毅民先生表示,金門對於高梁酒產業相當重視也相當保護,結合活動不定時推出紀念酒以及新包裝,行銷方式不斷推陳出新,品質獨一無二的金門高梁酒因為具有高度的吸引力,也具備絕對的觀光價值,未來必定再為金門創造另一番經濟奇蹟。

金門高梁酒近幾年來在大陸的銷量迅速增長,喝金門高梁已經成了不少大陸消費者的習慣,因此聞名中外的金門高梁酒正積極拓展大陸市場,根據金酒公司統計,在2007年度金門酒廠創造了112億新台幣的營業額,每年為台灣政府創造了數十億新台幣的稅收。自2006年以來,金門高梁酒在大陸的銷售業績年年增長。

目前金門高梁酒在大陸賣得最好的,是酒精度58度的823紀念酒,至於馬蕭就職紀念酒,則並沒有在大陸上市。這次參觀酒廠還獲贈一支特制的6公升大號裝金門高梁酒。所以我預計:金門高梁酒的未來不在台灣,而在大陸,作為两岸銷量排名第三的白酒-金門高梁,必將在大陸巿場贏得應有的地位。

良性互動孕育重大的突破

人為阻隔和政治藩籬導致的兩岸隔絕被沖破,兩岸間的和平穩定,正常交流,是兩岸同胞的共同心願,也是兩岸關系發展的必然趨勢,在這種兩岸的良性互動中,孕育出變革友好的重大突破。

在此行金門的日夜,在與金門民眾和各界人士的交往中,強烈地感受到金門包括馬祖地區的民眾希望兩岸關系的改善,利用內地廣濶巿場和綜合實力,將金門變成經貿合作和觀光旅遊區的願望。2004年12月,福建省居民赴金門地區旅遊正式啟動;2005年6月,福建省居民赴馬祖遊正式成行,金馬遊已成為福建旅遊的一個新亮點。目前,廈門到金門之間的船運時間,已經縮短到30分鐘,最近兩岸又簽署了內地居民可落地簽證進入金門觀光,並可由金門進入台灣各地72小時,這樣每天應該可以有1萬人到金門觀光。目前,廈門市長住人口現經已達到2百多萬,而工作、消費人口已經超過3百萬人,落地簽證進入金門的新政策,不但可以振興當地的觀光產業,更有助於建設金門成為兩岸物流中心,帶動地方經濟發展。

金門畢竟是一個海上小島,要發展觀光物流產業,水電交通的開發十分重要。在民眾推動下,馬英九先生最近巡視金門時指示辦理兩岸通水規劃,經濟管理部門迅速完成兩岸通水方案,台灣行政當局授權金門縣政府委託民間經營實體和大陸簽約,興建兩岸通水工程,估計兩年後金門就可取得大陸福建省的龍湖水庫供水。金門目前日用水量約三萬二千公噸,兩岸通水後首期龍湖水庫每日將供應二萬公噸原水給金門,如果成效良好,未來大陸方面供給金門的原水會從每日兩萬公噸擴大至四萬公噸。陸水引入金門經過處理後,每度自來水成本約廿元新台幣,比起海水淡化每度四十元新台幣的成本,仍然便宜很多。

金門縣議長謝宜璋先生告訴我,小三通實施以來,已有4000-5000金門人已到對岸廈門投資置產,在經濟上難擋廈門的磁吸效應,因而大膽提出興建兩岸「金嶝和平大橋」的構想。金門縣已在二零零六年委託辦理金嶝大橋興建工程可行性及方案研究,初步擬出建橋可能三路線:方案一、自金門縣五龍山經角嶼、小嶝島銜接至大嶝島,全長十點三公里,估計經費約一百一十三億元新台幣。方案二、自五龍山直接銜接至大嶝島,全長八點六公里,經費約一百零一億元新台幣。方案三、自五龍山銜接至廈門蓮河地區,全長十一點四公里,經費約一百卅三億元新台幣。

金門有着優美的自然環境,現在隨著兩岸關係發生積極變化,金門面臨加快發展的重要機遇,隨著「小三通」和「大三通」的實施,金廈兩地今後在建設發展、城市規劃上,應加強溝通協調,可以形成「金廈生活共同圈」,以造就金廈的更加繁榮,這是兩岸政府都是鼓勵和支持的。

雖然匆匆之行仍處冬至時節,但我不僅感受不到一絲寒意,卻已感應到「堅冰稍融,春水湧動」的濃濃春意。現在兩岸關係走向和平穩定,減少了金門發展的阻礙,希望兩岸關係繼續朝相互合作、扶持和經濟互補互利的方向發展,減少國際金融風暴對兩岸經濟的影響,而共同走出一條成功發展之路,這也是兩岸民眾的期待和願望。

 

台灣領導人馬英九先生(左)在臺灣「總統府」親切會見許智明博士(右)。

台灣領導人馬英九先生(左)與許智明博士(右)親切握手。

台灣領導人蕭萬長先生(右)與許智明博士(左)親切握手。

許智明博士(左)應邀前往臺灣「參謀總長辦公室」,會見了臺灣一級上將、參謀總長霍守業先生(右)。

金門駐軍司令陸小榮先生(右)與許智明博士(左)在金門親切會見。

金門駐軍司令陸小榮先生(右)與許智明博士(左)在擎天坑口合影。

金門駐軍司令陸小榮先生(左)陪同許智明博士(右)參觀地下坑道。

許智明博士攝於當年台灣前線的最高軍事指揮所-「擎天廳」。

金門縣議長謝宜璋先生和許智明博士在欣賞和品嚐台灣「三寶」之一的金門高梁酒。

在金門金酒公司王毅民總經理等的陪同下,許智明博士參觀馬英九先生曾視察和勞動過的金門高梁酒釀酒裝置。

許智明博士等一行在實施「三通」的金門碼頭合影留念。

許智明博士攝於台北圓山大飯店。